近日,迪卡侬健身器材唯一全球战略合作伙伴、中国大型健身器材制造厂商“浙江力玄运动”,向上交所提交上市申请,拟募资20.02亿元,用于年产150万台健身器材、60万件哑铃生产基地以及年产45万台健身器材技术改造等6个项目。
自2017年青岛英派斯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,成为“健身器材行业第一股”以来,健身器材产商争先上市:2020年年初舒华体育登陆A股,2021年11月,康力源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上市申请;2022年1月,青岛三柏硕向深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加上此次提交上市申请的力玄运动,已有五家健身器材制造企业踏上IPO。
慈溪是宁波下属县级市,是长三角城市群、上海经济圈南翼重要的工商名城,著有“家电之都”“轻纺基地”“轴承王国”之称,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。力玄运动是当地知名的健身器材制造厂商,主要为国内外健身器材品牌企业提供ODM/OEM 生产业务,2019年入选“慈溪工业企业十强”,2022年被认定为“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”。
力玄运动成立于1988年,吴银昌家族(吴银昌、赵婉浓夫妇及其子吴彬)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。公司成立之初,主要从事健身器材产品的设计、研发和生产,自2002年开始从事健身器材相关业务,产品逐步从单一健身车拓展至跑步机、椭圆机、划船机以及力量器械等不同品类,2020 年随着公司新厂区的落成,产能实现较大幅度提升。
目前,力玄运动拥有10万平米的工厂、2800名员工以及35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,公司主营业务是健身器材及相关配件的设计、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致力于成为“全球一流健身器材制造商”。目前力玄运动的产品涵盖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两大品类,包括跑步机、健身车、椭圆机、划船机和哑铃等各类产品,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健身需求。
宁波是港口城市,拥有世界级的港口舟山港,外贸进出口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,因地制宜,力玄运动主要业务就是健身器材出口,产品主要销往到欧洲、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。2019-2021年,力玄运动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.43亿元、24.49亿元和35.2亿元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.07亿元、3.1亿元和4.42亿元,其中境外业务占比较大,相关收入分别为12.4亿元、22.3亿元、32.5亿元。
同时,力玄运动已经进入了迪卡侬( Decathlon )、诺德士(Nautilus)、爱康(iFIT)等跨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。其中,迪卡侬和诺德士是该公司主要的两个大客户。招股书显示,在为期三年的报告期内,公司对迪卡侬、诺德士的营业收入占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6.60%、79.51%、76.82%。
提到迪卡侬,国内消费者并不陌生,作为全球知名运动健身用品连锁企业,迪卡侬2020年营业收入为114亿欧元,全球门店数量达1696 家。力玄运动早在2009年就与迪卡侬建立业务关系,并在2017年起成为了迪卡侬在健身器材领域的唯一全球战略合作伙伴。
另一大客户诺德士是一家总部位于北美地区的跨国健身器材企业,成立50年来专注于提供优质健身器材,该公司是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,报告披露,2020 财年诺德士营业收入达到 5.53亿美元。力玄运动于2010年与诺德士建立业务关系,之后逐渐成为诺德士最主要的产品供应商之一。
此次IPO成功后,力玄运动拟利用本次部分募集资金新建研发中心、配备研发设备,以加强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力度、加速新技术的应用、提升生产效率、持续开展工艺优化等为研发方向,此外也将用于“年产150万台健身器材、60万件哑铃生产基地项目”、“年产45万台健身器材技术改造项目”、营销网络建设、信息化升级建设以及补充运营资金。
相较于传统健身器械生产商,力玄运动十分注重科技研发能力。2019-2021年,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.43%、3.48%和3.21%,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,力玄运动共拥有138项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22项、实用新型专利64项。据了解,力玄运动近年来还向客户供应了多款新开发的高端智能健身车产品。
为了提升毛利率和应对海外市场变化,近年来力玄运动开始在国内逐步推进自主品牌的建设及推广,采用线上为主、线下为辅的直销模式开展业务,其中线上业务通过天猫、京东等电商渠道对终端消费者进行推广,线下业务主要针对酒店和事业单位等客户进行推广。报告期内,其自主品牌业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,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到2%。
2020年,为进一步拓展国内自主品牌业务,力玄运动收购了上海“益步”健身器材品牌相关业务及运营资产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相比于舒华体育、英派斯等同行,只做代加工的力玄运动毛利率较低,仅有21.45%。英派斯以销售旗下自主商用产品为主,2020年商用产品营收占比为88.38%,毛利率为45.41%;据舒华体育招股说明书披露,2019年、2020年1-6月,其直销业务中OEM/ODM客户毛利率分别为26.90%、19.64%。
这一切都源于即将到来的健身市场增长黄金周期。经历新冠疫情后消费者健康意识显著提高,参与运动人数持续增加,也直接推动了全球健身器材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。根据 Research and Markets出版的《健身器材-全球市场轨迹与分析》,2020年全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约为135亿美元,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94亿美元。
中国历来是健身器材出口大国,供应链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。随着全球市场规模扩增,中国健身器材变得更加抢手。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,2017-2021 年中国健身器材出口总值年复合增长率为 32.88%,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,2021年健身器材出口总值达89.45亿美元。
在国内,健身器材产业同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,2019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渗透率仅为3.9%,远低于美国(20.3%)、英国(15%)、日本(8%)及欧洲平均(7.8%)。
政策方面对健身器材也有新要求。国务院于2021年8月发布《全民健身计划(2021—2025 年)》,力争到2025年建立更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,运动参与人数持续增加。同时,文件提到国家将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,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,在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、“瞪羚”和“隐形冠军”企业,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。
正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,国内健身器械厂商接连递交了IPO申请。充沛的资金将助力这些地方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,特别是近年来新兴技术与健身器材的加速融合,健身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加快,对健身器材专业制造商研发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,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,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。
产业的创新,向来都不靠单打独斗。未来随着研发实力的提升,国内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将逐渐由“贴牌制造”为主向,向“设计、制造、销售、品牌一体化”的综合性健身器材企业转换,为健身行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的同时,也让每个消费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。